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频

纳西族白沙细乐(视频)七 《阿丽丽格吉拍》

【 纳西族·白沙细乐 】


“纳西族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的一部风俗性大型古典音乐套曲。

   “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时细哩”(bbe sheeq sil li)。“崩时”系玉龙雪山脚下白沙镇一带的纳西语地名,“细哩”为形容丝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意为细乐,全称汉译为“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其社会功能是丽江部分纳西族地区的丧葬、祭祖等祭祀时演奏的礼乐。留存至今的有八个乐章:第一乐章《笃》(dduq)——“序曲”;第二乐章《萨拾》(sal sheeq) ——“一封书”;第三乐章《三斯吉》(sai seeq jjiq)——“三斯渠或三斯水”;第四乐章《姆蜜妩》(mee milngvq)——“天女哭或哭天女”;第五乐章《跺蹉》(ddol co)——“赤脚舞”;第六乐章《抗蹉》(kail co) ——“弓箭舞”;第七乐章《啊哩哩格金拍》(al lil lilgge ji perq)——“美丽的白云”;第八乐章《幕布》(mul bul)——“挽歌”。
   “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乐队建制最少为八人:演奏的乐器主要有横笛(主奏乐器)、直笛、波伯(芦管)、曲项琵琶、筝、速古笃(胡拨)、二簧(小二胡)、胡琴(中胡)等。以器乐演奏为主,兼有歌舞,无打击乐伴奏。
    关于“纳西族白沙细乐”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有“元人遗音说”: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途径丽江境内,受到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的欢迎和帮助。忽必烈离开丽江时留下一半乐工及此曲,以表谢意。有“创自民间说”:晚晴纳西族诗人李玉湛《巨甸居人》一诗注释中称:“...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以吊之。故曰‘白沙细梨’。‘细梨者’,细乐也;...白沙者,白尸之转音,白番夷也。...今土人犹名此曲名‘白尸’也”。另有“汉族音乐说”等。
   “纳西族白沙细乐”组曲主题鲜明,立意突出,音乐结构工整严谨、乐曲浑然天成。乐曲每一个乐章均包含有其相应的叙事主题和历史传说故事等。整个组曲的旋律充满了浓郁的纳西族古老民间音乐风韵,呈现出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哀怨低回、激越高亢的陈述式音乐风格,使聆听者入情入境、思绪飞扬、荡气回肠,故而烘托出追思怀远、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主题。
   “纳西族白沙细乐”因其原始性、唯一性、历史性和科学性,在世界历史学、音乐学以及民族学研究等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亦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011年,“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丽丽格吉拍》,送魂曲,又译为《美丽的白云》。将士阵亡,尸横遍野,魂系何方?情归何处?归去吧,归去吧,乘美丽的白云,骑飞去的仙鹤,到斯布阿纳湾。那里就是祖先的居所,美丽的故园。叠奏体,器乐兼歌词唱诵。乐曲结构工整,幕布曲调和平安详,极富纳西民歌风味


撰文:张桂华 李广


版权归属:丽江古城区非遗保护中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