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动态

丽江非遗|永胜县松坪乡加强民间传统乐器葫芦笙的传承与保护

永胜县地处金沙江畔,沿江腹地生活着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壮族、普米族等十几个世居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作为引领少数民族歌舞的乐器芦葫笙,在少数民族歌舞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松坪乡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傈僳族群众基本居住在金沙江峡谷及米厘河、松坪河、五郎河谷,其居住地自然生长着葫芦、油竹等植物,为葫芦笙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金沙江峡谷的葫芦和长坪山地的油竹具有形状、质地上的优越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松坪乡傈僳族应用当地各种具有音质的材料(油竹、葫芦、铜片),就地取材制作成传统民族民间乐器,造就了松坪乡傈僳族别样音质的葫芦笙。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其音律、音色悠扬、绵长,独具特色,特别是吹奏技巧之艰难,是少数民族乐器宝库中的珍品。

杨仕德是松坪乡上啦嘛村委会少华古村村民,今年65岁,少年时期曾向祖父学习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学成之后,他长期致力于葫芦笙的制作,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傈僳族葫芦笙制作全套技艺,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受好评。其制作的葫芦笙深受丽江市境内傈僳族群众喜爱,同时远销其他地州傈僳族地区,成为全市傈僳族区域的一款群众非常喜爱的民族民间乐器。在制作葫芦笙的同时,杨仕德还向人们传授吹奏葫芦笙的技艺,让民族民间歌舞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因在葫芦笙制作和民族民间歌舞方面的突出表现,2016年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傈僳族葫芦笙的构造和笙大致相同,由笙斗和笙管组成,因笙斗用空葫芦制作而得名。利用小葫芦的腹部为笙斗,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细竹或木节管作吹口,笙管用长坪山腹地竹子制作,有五管,环列插于葫芦斗中,管底微露于外,用蜡固定。每根笙管在靠近葫芦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部分镂刻出一个长方形的竹制簧片或装有一个铜制簧片,笙管下端管口通透为底部按孔。葫芦笙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形式各地大同小异,高音葫芦笙的笙管高9至16厘米,中音葫芦笙的笙管高21至40厘米,低音葫芦笙的笙管高40至90厘米,虽分三种,但音高不是相隔八度,各种葫芦笙也不进行合奏。

松坪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有别于其它地方的葫芦笙,最关键的是铜片的设置和绵竹与葫芦链接点的封蜡技术,这是松坪傈僳族葫芦笙制作关键的技术和灵魂所在。

松坪傈僳族地区葫芦笙以提供本地区群众娱乐为主,制作艺人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制作出的成品也只是以物换物,在换取所需的物品同时提供给本族群众娱乐。如今,本地仅存的几位艺人中具有影响力的杨仕德老人,还用最原始的手法继续传承发扬着这项傈僳族传统的技艺,还为本地区傈僳族群众在婚庆时演奏葫芦笙,其制品主要是各种高、中、低音傈僳族葫芦笙。据松坪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站长胡勤伟介绍,通过挖掘、整理,将傈僳族葫芦笙申报为市、县级非遗项目,同时,通过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参与到傈僳族葫芦笙非遗项目传承中。目前,全乡能全面制作、演奏葫芦笙的传承人有5人,能吹奏葫芦笙的中青年人有上百人。

松坪傈僳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由于傈僳族以前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葫芦笙的技艺传承,也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一脉相承下来,承载起了本民族之间沟通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

来源:永胜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