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动态

丽江非遗丨探访永胜汉族哭嫁调

位于丽江市南部的永胜县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农耕历史、多民族杂居的县份,秀美的山川、丰饶的土地、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厚的人文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婚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窥视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程海镇季官村余映梅在家中同本村部分妇女共同回忆、再现永胜汉族婚俗中“哭十姊妹”的内容及场景。(2019年4月)

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永胜汉族的婚礼一般为期两天,头一天为帮忙,第二天为正客。帮忙那天,当男方家会组织人把聘礼送到女方家,按照“左主右宾”的原则,摆放在新娘家的堂屋右边;女方家也会把陪嫁的物品摆在堂屋左边,这个环节叫“过礼”。当天晚上,有个仪式叫“待新姑娘”,就是新娘的亲人和小伙伴来到家中祝贺新娘告别单身,互赠感情。夜幕降临,新娘家就在堂屋中间将几张八仙桌拼成一个长长的宴会桌,上面摆放枣子、花生、核桃、瓜子和糖果糕点,枣子花生象征着早生贵子,糖果糕点象征着未来生活甜甜蜜蜜。前来祝贺和送别的亲友围坐成一圈后,在新娘家人或闺蜜的主持下,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的内容大概就是新娘与亲朋好友告别,表达自己对家人与好友的不舍,同时参加仪式的人们又对新娘欢送、鼓励、祝福。仪式上,新娘是用一种“哭”的方式来诉情的。第二天,新娘梳洗好后,也同样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发亲仪式正式开始的时候,家中至亲把新娘从闺房中牵出,站在堂屋中央事先摆放好的方凳上,长辈们要来喂糖饭,也就是红糖拌饭,意为祝愿新娘从此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喂给新娘的头三口糖饭是不能咽下去的,要吐给哥哥或弟弟,兄弟也不能将这三口糖饭随便乱扔,要用衣襟接着将糖饭倒在自家的粮囤里。伴随着司仪“发亲,鸣炮”声音,长兄或弟弟把新娘背着送到大门外,在这个过程中,新娘更是哭得难分难舍,直至旁人将其劝开,司仪宣布“送亲开始”哭声才必须停歇。“哭嫁”成了永胜汉族婚俗的一大特点。

如今时代变了,家乡曾经盛行的哭嫁习俗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曾经那哀伤轮回、一唱三叹的哭嫁声只存留在了老辈人的记忆中。

永胜县三川镇、程海镇的五位大姐正在接受笔者访问(2018年5月)

永胜的哭嫁调,从音律旋律上看较为简单,每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用的都是同一段旋律,旋律的变化和高低起伏均不大。哭诉的词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临时编填,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句子和段落逐渐沉淀为大家广泛使用的经典。从环节上分,大致可分为:过礼哭、哭十姊妹、哭亲人和发亲哭;从哭诉的对象看,一般有哭十姊妹、哭父母、哭兄妹、哭媒人。当然,婚礼中的哭唱也不完全是新娘一人的“独唱”,新娘母亲陪哭或其他亲戚“还哭”,也是常有的事。各环节哭诉的内容大致如下:

过礼哭

老人们介绍,在困难时代,双方都条件有限,聘礼和陪嫁都少得可怜,程海镇季官村的张汝英老人(86岁)说,以前条件好点的,“青蓝二件”就把新姑娘打发了,即青布衣裳和蓝布衣裳各有一件的已经很好了,新姑娘要想穿件红衣裳,还要到处去借,第二天就得还掉。看见送来的微薄之礼,新娘的悲情不禁被催生出来,哭也就从这时开始了。这时主要是哭好友和媒人,哭好友主要是诉说姊妹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

“我的姊妹,我的妹子,爹妈养我十七八么,我没见过世面也没出过门;我的姊妹,我的妹子,明日要我去嫁人么,我心无底来么口无言了;我的姊妹;我的妹子,我在家头么,挑水没有扁担长,做饭没有灶台高,明天去到别人家,担怕人家半斤四两摆在砧板上,我不会剁来么不会切;我在家头么锅上煮来锅下吃,今后去到别人家,明天去到别人家,我不会挑水泼湿地么,我不会说话么得罪人……”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里人结婚,都会托个媒人说亲,若是媒人选的好,新娘出嫁前会拉着媒人致谢,在这里且把它说成是“谢哭”。

“你为水来才从沟边过,你为我才到我家来。我家这朵鲜花是你采么,我家这匹仙桥是你搭。你把我家这朵鲜花采的好么,我们让你阳雀活路远传名。你把我家这匹仙桥搭不好么,我家给你十里路上背骂名。我在我的爹妈跟前,三天远门没出过,我一样经历见识也不有。我在我的爹妈跟前,我锅上煮了锅下吃。明天去到她家张府前,担心他家三朋四友约到屋么,半斤四两摆到砧板上,我横切直切认不得。请你转言他家张府前么,要把我姑娘当作媳妇待,青菜当作白菜卖;要请你转言她家张府前,把我松柴当作栗柴烧,媳妇当作姑娘教。……”

对婚姻不满意,对媒人不客气的,娘娘哭诉的内容更多是埋怨、挖苦,可以说是“骂哭”。

“你说我家三股麻线挽绣球,吃也愁来穿也愁,这下去到她家,三股丝线挽绣球,吃不愁,来穿不愁。人家给你一杯酒,你说他家样样有;人家家给你一碗茶,你夸他家一样也不差;今天他过来半斤大的一块肉,挂在梁上逗猫叫,挂在门上逗人笑;他家一丈五尺梭罗布,我顾着头么露着脚。……”

据说,有的媒人也“不甘示弱”,陪着新娘哭还道:

“豌豆开花角对角,你不要媒人自家说;蚕豆开花片对片,你不要媒人自家选。……”

哭十姊妹

主要是哭新娘的同伴,统称哭十姊妹。

“三姊四妹些,三娘小侄些,我家今晚楼上点灯脚下亮么,多承三亲六戚来增光了;三姊四妹些,我的三娘小侄些,今晚我家一张桌子四只角么,你们三娘小侄么来坐着;三姊四妹些,我的三娘小侄些,你们争得光来光又满么,你们争得贵来桂花香;三姊四妹些,我的三娘小侄些,人家桂花香十里么,我的桂花么百里香。……”

哭十姊妹,不是一气呵成全部哭完,而是哭了一段,大家或说说笑或还上一段歌,然后新娘再接着哭。每一句话前,均要加上“三姊四妹些,三娘小侄些(或娘娘小侄些)”。

“太阴团圆十四五,我们姊妹团圆今晚上;明天筲子沥饭离别掉, 只等哪天蒸子蒸饭又团圆;我们在家脚不踏脚不走路,手不牵手不上街;我们在家唱歌心欢喜,现在出门唱歌苦欢乐。以前的欢乐人人见,现在进门的苦处谁人知?我们在家,你家的堂屋中间被我走成路,你家火塘面前被我蹲成坑;现在你家堂屋中间无人走,你家火塘面前也无人蹲。甘蔗好吃要吐渣,我们姊妹好玩么要分家两边坐的是十姊妹,中间坐的是离娘人;我今晚吃了离娘饭,我明天就穿离娘衣;我前时离娘离不久,这时离娘久久长。三姊四妹些,今天吃了我的无钱酒,耽搁了你们的有钱工;今晚你们热火朝天来待我,明天出门么两姓人;弟兄分家分田地,姊妹分家分路程,我们只分路程不分心啊。……”

哭亲人

大多数是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远离亲人的不舍之情。比如——

■哭母亲:

我的妈,我的娘,你辛苦把我喂养大,你鸡抱(孵)鸭子一场空了。我的妈,我的娘,你怀小儿么九月生,你白日怀儿难走路,你夜晚怀儿难翻身;我的妈,我的娘,你早上怀儿难起早,你白日怀儿难上坡;我的妈,我的娘,你把小儿生下地么,小儿下地哭一声,你金盆打水洗儿身,小儿下地哭两声,你把金品裹儿身;我的妈哎,我的娘哎,小儿下地哭三声,你把小儿抱在身;我的妈,我的娘,你把小儿养大出掉门,你怕你的小儿风吹着,你怕你的小儿雨淋着;我的妈,我的娘,今天你把小儿养到十七八,给你槽中吊马不得骑,怀中抱儿不得使;我的妈哎,我的娘哎,你鸭子生蛋给鸡抱么,这下鸡抱(孵)鸭子么一场空了。

■哭父亲:

我的爹,我的老子,不为山来不为水,你只为儿女要成人,我的爹,我的老子,今天以后无帮手,你万事万物要独撑。我的爹,我的老子,你一尺五寸养我大,我却把你养不老。我的爹,我的老子,你辛辛苦苦为儿女,酸甜苦辣独自尝;我的爹,我的老子,女儿长大离你去,是好是坏挂心上,我的爹,我的老子,女儿不在你身边,你冷冷热热记心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环境所迫,有的小孩六七岁、甚至更早就得与家人分担一些力所能极的活,哪怕是力所不能及的也要被迫承担,从小就目睹了父母的辛劳、体验了生活的困苦,哭诉起来更加悲戚。

我黄连苦的妈,我苦黄连的妈,人家黄连苦苦做得药,你黄连苦苦无下落;世上都说黄连苦,你比黄连苦十倍;黄连苦苦有人吃,你的苦处无人知。好花树上不结果,你苦楝树上压断枝。你好像半夜喊的苦调子,天亮出的独天星;为了儿女,你哪只山头没拉交,哪条箐水没吃圆。(拉交:方言,走遍的意思)为了儿女,你走了多少山石路,你坐了多少夜板凳。你南山背来北山卖,来淘我家几姊妹,别人淘淘有名誉,你淘来淘去一场空

再如:妈,我在你的跟前么,烧柴不见山,吃米不见糠。现在去到张府前,烧柴柴在山上等干死,喝水水在海边打波浪。我在你的跟前么,不操茶来不操盐,现在去到张府前,担怕他家老的出来人尖子,担怕她家小的出来车转子,担怕他家交把刀来不会提,交把菜来不会切。担怕他家半斤4两摆在砧板上,我横切直接认不得。

我的妈呀我的娘哎,人家说的养儿防老么,栽谷防饥。你帮我留在家中么,我烧柴做饭服侍你。今天出门了么,你栽谷又遇天干旱,养儿又遭老来穷了。我的妈我的娘,有你的儿在跟前么,有人帮你烧香换净水,今日你的儿出了门么,你香炉脚下蛤蟆叫,你净水里头起青苔。我的娘,我今日出门了么,感不了你的情,报不了你的恩了。

据张玉珍和杨金梅介绍说,过去从顺州嫁到程海已经算很远了,那时交通不方便,必须天不亮就起床,有的姑娘半夜起来吃掉离别饭就开始守着母亲开始哭:

天亮来了么鸡叫了,你的姑娘要上路了;别人的苦情不够数,我俩的苦情数不完。我在你的跟前么,你把我当作大田里的嫩谷子,屋檐下面的嫩白菜。这下去到张府前么,我风要吹来热要晒;风要吹来雨要淋;我在你的跟前么,我砂糖泡饭还嫌苦,生姜拌饭还嫌辣,这会去到张府前么,我辣子拌饭咋过吃?

■妈又哭还姑娘:

我的儿,丢你不得也要丢,舍你不得也要舍。你孝敬父母天来大么,你接待的姊妹么路来长,我的儿啊,我的心肝,你在家头吃饭嫌碗烫么,走路嫌脚酸;这下你去到别人家,你打散头发重新辫么,你另学脾气另做人啊。

在旧社会,很多婚姻是父母包办,如遇不喜欢的人家,此时新娘的哭诉更多就是埋怨父母,尤其是一家之长的父亲。

我的爹,我的老子,

你把我养到十七八么,把我给到高山上;

人家只有坡上石头往下滚,哪有把坡下石头滚上坡;

你接了人家的盐和米么,坑掉你的儿和女,你接了人家的烟和柴么,坑掉你的小冤家,你接了人家酒和肉么,割掉我妈的心头肉。人家打把锄头盘庄稼,我家爹妈打把锄头埋冤家。人家埋人五尺深么,我家埋人一埋埋得万丈深。人家埋人么一层石头一层土,你把你的儿埋得千层石头万层土;我这回出门嫁人去,穿衣好像收敛起,扣钮好像上银钉。

■哭兄弟姊妹:

今日公鸡一叫天亮明么,今日姊妹早出门了;今早手扶肩膀亲姊妹么,我脚踏门槛两姓人了;筷子落地有人捡么,妹子出门无人留了,哪个今日留得姊妹住么,东边太阳西边出了。荷叶青青像把伞,哥哥,你望着你的妹子惨不惨啊?石榴开花多多红么,你接待妹子别嫌穷啊!三月天气热又热么,哥哥,你手握阳伞去请客,你左手拿着花阳伞么,右手拿着请客单,我脚踩升斗四角香么,多承三亲六戚来增光。我脚踩在神桌上么,哥哥,我今日筷子落地有人捡,等会出门么无人留了;一把钥匙交于你么,双全父母交给你了。姊妹,我的好姊妹,我俩上山采脚迹,我俩下海望人影。今天我两个蓝布衣裳件件蓝,今天姊妹出门你心给寒,今天我两个青布衣裳件件青(谐音亲),今后见着姊妹你别冷心;

大河淌水人分路么,我们两个只分路来莫分心。

■哭亲戚:

我的大妈大爹些,今日荷叶开花像把伞,你们望着出门的人儿惨不惨。我的大妈大爹些,今天你们把我送到张氏门前打交道,你们别送到半路转回头。

发亲哭

按照永胜的习俗,发亲时是由新娘的兄长或弟弟亲自将其送出大门。在堂屋里喂糖饭时一般都会这么哭:

吐你一口糖饭么,给你箱(香)也满来柜(贵)也满。吐你二口糖饭么,给你金银财宝漫门槛;吐你三口糖饭么,给你吃不完来用不尽。

常言道,这世上除了父母至亲之外,最亲的就是兄妹手足之情,出门在即,面对与手足兄弟的离别,新娘更是哭的难分难舍。

我的哥哥,我龙华会上会来的姊妹,我在家头么,我俩如高山阳雀是一对,如象牙筷子是一双,现在妹子出掉门么,高山阳雀折了伴,象牙筷子折了只。哥哥,我舍不得的姊妹,爹妈养着我是儿子么,今日和你房前房后分田地,堂屋中间分房屋在,灶屋里面分碗筷;爹妈养着我是姑娘么,今日和你大门外面分路程了。哥哥,我舍不得的姊妹,爹妈养着我是儿子么,我千斤担子和你挑,万斤担子和你撑,今日爹妈养着我是姑娘么,千斤担子要自己挑,万斤担子要自己撑。哥哥,今日妹子出门了么脱掉鞋子天管着,脱掉帽子么地管着;哥哥,今后妹子和你走一走,要直等人家全家老小开金口。今日妹子和你站一站,只等人家全家老小来发话。今日妹子摘掉纽子改掉装么,妹子打散头发另做人。哥哥,今日妹子打把钥匙交给你,爹和妈么交给你了。哥哥,我的姊妹,爹妈养着我们几姊妹,你不能让我家祖宗三代的香炉脚下蛤蟆叫,不能给净水里头起青苔。哥哥,今日与你分别后,你三月清明十月招,年头时节要接待。

哭嫁、哭唱,既是一种习俗,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首先,永胜汉族哭嫁音律简单,重复往返,各乡、村的音调基本上相同,仅有个别音节虽略有差异,但从音乐的旋律上讲易学易记。其次,就是哭与唱结合、哭与说结合,尤其是哭唱中的词,多为即兴发挥,贴近生活,真切、充实、淳朴、明白晓畅、朴素生动、朗朗上口,既便于传播,又便于记忆。再次,在歌词内容手法上,大量使用比兴、夸张、排比、重叠、对比、套语、复沓、谐音双关等手法,增强了哭嫁调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民间艺术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哭嫁调一泣——诉,哀惋动人,语意每句歌词既有独立意义,又可连串一起,成为一首首长歌。特别是每句话前均把“我的妈”“我的三姊四妹些”等称谓,构成了排比的句式,更是让人伤心不断,荡气回肠。另外,永胜汉族哭嫁调的“歌词”短小精炼、浅显易懂,内容极其口语化,特别是每句的句末都加上了永胜方言中惯用的么、唉、啊等语气词,地方味十足,充满地域色彩。

永胜县三川镇清泉村在李世和向笔者讲述永胜哭嫁的风俗(2018年5月)

永胜汉族的哭嫁习俗缘起何时虽无文字记载,据熟知当地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专家和学者分析,永胜汉族的哭嫁习俗可追溯到明朝洪武调卫时期。明初,朱元璋采取“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调派大量军户、民户到永胜屯田戍边,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在后来的民族融合中,汉族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商通婚,今天的永胜民谚中“夷娘汉老子”之说,正反映了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据说,永胜的哭嫁习俗也就从那时开始,当地民族的女子嫁到“外来”人家,对他们不曾熟悉的人群和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恐惧,出嫁前夕,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婚前哭诉乃常有之事,再后来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称的乡俗和习俗。

从顺州嫁到程海的张玉珍在讲述当年哭嫁的情景(2018年3月)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哭嫁习俗,哭的原因一方面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姊妹的相携之情,还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恐慌。另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家长专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包办强迫的现象比比皆是,永胜也不例外。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是对女子的基本要求,婚姻大事,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女儿的岂敢违抗,在这种背景下,哭嫁除了感恩之外,还增加埋怨、愤恨、不满等思想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哭嫁文化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婚姻形式从过去的包办婚姻发展到自由恋爱和自由、包办两者兼有的介绍性婚姻占主导地位,作为长久以来一直延续的哭嫁习俗依然盛行,只是哭诉的内容少了几分埋怨与控诉,多了几分不舍与感恩。另外,在改革开放前,永胜境内的交通相对闭塞,两地之间的往来基本上是步行,乡间的货物运输多用马驮,如今一小时的车程距离,在当时来讲已经很遥远了,这种由于交通不便造成的时空上的距离感,无形中又增加了出嫁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所以出嫁前哭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从山区半山区嫁到坝子里,或是从坝子嫁到山区半山区的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永胜县程海镇河口村的赵木娣大姐在回忆当年婚礼上告别父母的情景,禁不住哽咽了起来。(2018年3月)

中国很多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各地因生产环境、生活习俗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哭嫁调。永胜的哭嫁习俗在环节和说法称谓上,与居住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极为接近,就连哭“哭十姊妹”的说法都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地域、文化不尽相像,哭诉的腔调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也因此形成了独具一个的地域特色,它是中国绚烂多彩博大深厚的哭嫁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永胜的汉族哭嫁调可以说是民间的一种抒情歌谣,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以其独特的旋律、独有的唱腔、演唱形式的多样彰显了极大的艺术魅力。永胜的汉族哭嫁调的唱词中,虽有部分表现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对强势父母的控诉,但总体上讲它也是中国儒家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表面上看,哭嫁调是骨肉亲情友情的离别之悲,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孝理的内涵。

调查访问中,家乡的老人均说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盛行,特别是在以前,哭嫁习俗盛行程度和内容更胜一筹,只因年深日久,渐渐忘却了其中的精彩桥段。在1970年代还有人哭唱,到1980年代,虽偶有新娘哭唱,俨然没有从前的味道,再后来,从待新姑娘到正式出门,都只有笑声不见哭声了。如今,问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多人已全然不知了。

时移俗易,时过境迁,新中国成立后,男女自由婚姻制度取代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改变了哭嫁习俗存在的社会基础,永胜由于地处偏远,确切的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人际关系由过去的紧密逐渐变为松弛,家庭权利由过去的专治逐渐趋向民主平等,哭嫁调逐渐失去了依托的根基,并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虽说哭嫁习俗的消逝虽有历史必然的原因,但哭嫁中的哭唱,作为一种民间音乐或民间诗歌,却成了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一份珍贵遗产。

日月不居,岁月流逝,曾经的乡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消失殆尽,唯有再次寻觅它时,那残缺的零星片段依然还能吟唱出遥远的乡俗,让尘封的民俗历历可辨。哭嫁声已经远去,它特有的韵味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说明:该文曾2019年4月发表于《民族音乐》杂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2]乐文鹤.《永胜“边屯文化”漫谈》[J].《社会主义论坛》,2009年9月

[3]向湉.《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文化探究》[J].戏剧之家,2019年3月

[4]张志永.《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文章来源于网络,2009年10月

通讯员何玉娟 文/图

责编 海莱阿芝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