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东巴面偶

  • 项目编号第四批-59
  • 类别第四批-59
  • 公布时间2017
  • 级别省级
  • 申请单位/地区丽江市
  • 保护单位东巴文化研究院
东巴面偶是纳西族传统民间雕塑艺术,用青稞、小麦、大麦、燕麦等制成的炒面制作,作为仪式的必需用品,参与整个仪式的过程,将意识形态中抽象的神灵、鬼怪雕塑为形象,是东巴教宗教观念的外化表现,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东巴面偶流传在丽江市玉龙县、古城区、宁蒗县、香格里拉县、四川省木里县、盐源县海拔在1600—3000米之间的纳西族聚居区,但掌握此技艺的传承人已逐渐减少。东巴教为纳西族原始巫教与藏族苯教融合发展而成,目前学界公认东巴教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形成,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东巴面偶的历史与东巴教的历史相等。 东巴面偶纳西语称“多玛”,为藏语借词,面偶由东巴制作,由神偶、鬼偶、动物偶三类组成,根据不同仪式需要分门别类使用,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制书写于东巴经中,此类经典称“懂模”,意为规程。按照仪式需要先神偶、后动物、再鬼偶的顺序捏制雕塑面偶。东巴面偶一般做成圆柱体,呈直立或坐姿状,省略下半身具体形状,突出上半身特征和面部神态 ;纳西族西部方言区有给面偶着衣等拟人化的趋向,东部方言区则有使用木印棒拓印面偶形象的习惯,使用过的东巴面偶按神、鬼、动物分别处置,不可随意。 东巴面偶反映了纳西族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人们在仪式中通过面偶这一介质及其制作、设置、使用、处置过程,表达仪式诉求,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提高了人们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东巴面偶内容体系庞大,有制作、使用规制、方法,面偶形象保留有民间雕塑随性、率真的特点,有稚拙、淳真、可爱,抽象中见形象、尊严中带俏皮的艺术风格。东巴面偶对现代美术亦产生了诸多影响。 2017年“东巴面偶”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